醉漾轻舟
-
马尔堡杂记
法兰克福(Frankfurt am Main)几乎是德国惟一一个拥有众多摩天楼的城市,看上去很像一座在纽约化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城镇,然而站在老市政厅前的广场上,倒是有些恍然置身德国的感觉。法兰克福总是给人以浮躁和焦虑的感觉,在这一点上,这座城市倒像是已经完成美国化了,只是程度低了一些。 从法兰克福去马尔堡(Marburg an der Lahn),路途算不得远。公路两旁的树木和田地在仲秋别有意味,特别是不同颜色的树林错落有致,用几近凋零的树叶把秋天装点成一个多彩的季节,虽然衰败与萧杀注定就在眼前。 记得马尔堡的雏形出现于九世纪,历经发展,一度曾经成为黑森州(Hessen)的重要城市之一。马尔堡常住人口近年徘徊在八万人左右,流经这里的Lahn河,无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机。马尔堡与大学几乎融为一体,你看不到大学的围墙,但路上不时走过的三三两两的学生,的确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马尔堡虽然安静,却也生机盎然。 由于二战时马尔堡并未被大规模轰炸过,这座城市的石木结构房屋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颇有几分特色。街道随地势起伏,小路细窄又阶梯众多,房屋高低参差,是个闲散漫步的妙处。 到达马尔堡后先到旅游信息中心拿一张地图,对于想把自己的足迹印遍马尔堡大街小巷的游客来说,还是非常方便的。 伊丽莎白教堂(Elisabethkirche)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虽比不得科隆大教堂的雄浑,但其历史却也颇值得赞叹,算得上是科隆大教堂的母版了。 马尔堡人极其朴实和热情。每每当你手持地图站在街口犹豫时,总会有人走上前来询问你是否需要帮助。问路,他们是绝对有热心和耐心给你讲解清楚的。微笑经常写在马尔堡人的脸上,而他们的热情,则是一座城市的主人所应该具备的,尤其是一座旅游城市。 格林兄弟曾经在马尔堡大学学习,这座古老的城市也和童话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尔堡街道的阶梯,恐怕也是经格林兄弟宣传而出名的。经历了数不清的阶梯,终于临近了城堡,但这里的冷清却与老城区的安宁形成鲜明对比。居高临下,可以俯视全城,看着成片的屋顶,不禁想起了布拉格,那座红顶之城的冷淡的屋檐下的行尸走肉的徒有虚名的无奈,即使是查理大桥下不息的流水也无法将其淘尽。 离开马尔堡前往卡塞尔(Kassel),安静的乡村公路蜿蜒着引领着你进入一幅幅相似却并不重复的风景画,虽然看不到有乌鸦的麦田,但类似奥威尔(Auvers)的景色却也随处可见,仿若向大师借了一双眼睛,去欣赏身边的世界。 转瞬间,马尔堡已经在身后走远,却在记忆里走近。Lahn河便是那弯曲的披肩的长发,悠长,幽香,淡淡地流过面庞。
-
冬日英国:伦敦、斯卡布罗和惠特比
我一直想去一个英语国家看看的,但签证过于繁琐了。后来长期生活在欧洲,我隐约感觉到机会来了,心里想着至少可以去一趟马耳他,那里大约算是个英语国家吧。最后我终于成行了,未曾想到的是,我去了英国。 申请签证和路程都非常顺利。只是抵达希思罗机场后稍稍有些不适应,毕竟平日里在申根国家之间穿行是不需要护照的,也不会有边境检查,但这里不同,显然已经是另外的一个独立的小圈子了。 从希思罗机场到伦敦市中心非常方便,乘坐公共交通就可以了。第一次到英国,第一次到伦敦,我选择了搭乘地铁从机场去往市中心租住的民宿。伦敦的地铁从车站设施到车辆再到车内的洁净程度,看上去都和巴黎的地铁相差不多,但票务系统却明显比巴黎地铁先进很多。 我乘坐的地铁晃来晃去,走走停停,我的双目还没有停止好奇地搜寻,车便已经把我送到了目的地。一路之上,车窗外一直都是艳阳高照的,出了车站上到地面,空中竟在不知何时飘起蒙蒙细雨来,天无晴也无风,雨丝绵柔,让人虽不感喜悦,却也没有理由恼怒。 临时租住的公寓房就位于伦敦唐人街,距地铁站短短的几十米,并没有看到唐人,倒是有各种肤色的人在街上涌动着,用摩肩接踵来形容完全算不得夸张。 虽然是第一次到伦敦,但这座城市并不让我感觉陌生,与欧洲大陆上的其它大都市都颇为神似,以至于我打量它时,目光里并不是审视,而只是简单的好奇。伦敦不似罗马的苍凉,巴黎的浮华,柏林的木讷,布拉格的庸俗或维也纳的凝噎,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情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伦敦也不是一周就可以概览的,即便是走马观花。教堂、宫殿、广场、公园、博物馆,伦敦可看的地方很多,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把如我一样的游客快速地送到几乎任何想去的地方,而标志性的双层巴士则是必须尝试和体验的。 能够代表伦敦这座由罗马人建成的城市的历史的建筑和设施,大多都集中在泰晤士河的北岸,南岸的滑铁卢车站本身就算得上一个景观了,出了车站,步行一小段距离便是伦敦之眼了。伦敦之眼高昂的票价自然能够平顺地把游人托举到高处,俯瞰伦敦,特别是夜幕下灯光里的伦敦,令人遐想无限。 伦敦可以体验的也很多,商场、书店、剧院、餐厅、咖啡厅,沿着泰晤士河畔漫步,或者只是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间漫无目的地穿梭,观看一场歌剧表演或者一场体育比赛,都是可以感受伦敦生活的有趣尝试。 决定去斯卡布罗(Scarborough),一来是因为一首歌,二来是它恰好位于从伦敦前往惠特比(Whitby)小镇的途中。在斯卡布罗闲逛半日,再小住一晚,第二天精神饱满地前往惠特比,不失为一个两全的选择。 遗憾的是,世间本无两全法。 到达斯卡布罗的时候时间尚早,但天色已晚,这在欧洲的北部是司空见惯的情形,只是这座城市显得冷冷清清,如果我刻意避免使用荒凉这类的词汇。 我慕名预定的酒店据说是当地最早的一家酒店,但在酒店的一晚过得并不容易,冬夜里没有暖气的房间只是一个开始,肮脏的房间在现代社会里让人瞠目,而酒店阻止客人发表负面评论的肮脏的手段则是更加令人咂舌。或许是事出有因,或许这家酒店只是这座小城的一个缩影,总之,没落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离开斯卡布罗的路上我又想起了那首歌。如果你们能够见到莎拉·布莱曼女士,请代我向她问候,并转告她,我此生再也不会回到斯卡布罗集市了。别了,我的斯卡布罗!别了,我的莎拉! 惠特比修道(Whitby Abbey)院只剩下了哥特式建筑的残垣断壁,却依旧毅然地矗立在崖边的山顶,在凛冽的海风中以沉默讲述着它的历史,并试图守护这座海滨小镇。 或许是因为布拉姆·斯托克(Abraham ‘Bram’ Stoker) 的小说《德古拉》(Dracula)的影响,惠特比(Whitby)几乎成为了全世界吸血鬼主题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我虽然并不追随吸血鬼,但也是特意选择了哥特节期间专程前往惠特比一开眼界并一睹盛况的。穿过陡峭的199级台阶,走在人形的吸血鬼和吸血鬼形的人类之中,我和他们一起融入了这座城市,和这座城市的建筑与街巷,渔港与灯塔,一并成为了惠特比的一部分。 库克船长(Captain Cook)是英国开拓殖民地的一个代表性案例,而我更感兴趣的则是鱼和薯条(fish and chips),遗憾的是因为要驾车,不能以当地啤酒佐餐了。酒足饭饱之后,举着一个极具哥特风格的冰激凌走在人群之中,不知道是我,还是我不时伸出的已经被冰激凌染成黑色的长舌,一时竟吸引了众多的目光,看来吸血鬼也是有好奇心的。 比起惠特比的新奇,还是伦敦的繁杂让我觉得更加熟悉。回到伦敦时已经是星月照长空了,今晚就好好地睡上一觉,明天,让我再次迷失在伦敦的街头吧。
-
明日如昨
往日如昨,今日如昨。一切都没有改变,也无法改变。 我小心翼翼地把所有的爱装入小小的信封,黏贴好邮票,把它寄往明天。我心中估算着,期盼着,也许这封封装着我全部的爱的信,在明天的清晨就能送达吧。我的信不会被拆启,它将会被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那里,连同我已经装入信封中的所有的爱。 我把所有的爱都寄出了,现在的我已经一无所有。 明日如昨。 明日再无书。
-
蝴蝶兰
家里的蝴蝶兰又开花了。这株蝴蝶兰大约已经养了15年了,每年都会开花。我不是花,不懂得花的乐趣,从抽枝到发芽,再到开花,直至最后的凋零,年复一年。但我知道,正因为我不是花,我才无法从花的角度去看待花,去揣测花的想法,甚至从花的角度去体会花的一生,体会花的眼中的世界。 我每天也在做着重复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来和蝴蝶兰没有分别,但我们却不能相互理解,至少我是这也认为的。想想这也不算稀奇,对待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看自己想看到的,听自己想听到的,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蝴蝶兰依旧在默默地绽放着,我也依旧在我认为它需要的时候为它浇水,这一切并没有任何改变。
-
结果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的时候,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还会集中遇到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往往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属于麻烦事。 遇到麻烦,遇到困难,总是要设法解决的,但如果诸多的麻烦事堆积在一起,会让人一下子难以理出头绪,也不免产生负面的情绪。随着负面情绪的不断积累,自己的思维和逻辑都可能会逐渐偏离理性的轨道,使得事情被搞得越来越糟糕。 这个时候心态就显得格外重要。每个人做事情自然都希望最终能够有一个好的,理想的结果,但结果往往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充分计划和认真执行,结果往往是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组合后产生的一种效应,是不可控的。 既然结果不可知和不可控,那么莫不如不去管结果,只是注重过程。如果放下结果,根本就不去预设甚至是担心结果,让自己的心情放松,至少可以在努力的过程中同时放下不必要的顾虑和烦恼,轻松地去面对一切,最终也坦然地接受结局。 人生没有尽头,烦恼没有尽头,活在当下才是解脱。
-
来德国后的食物过敏问题
我所认识的人当中,包括我个人在内,从中国来到德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烦恼。 多数人是在德国生活了一至二年后开始出现对面筋,乳糖甚至是水果过敏的现象。如果不幸出现了,或者怀疑自己有对某种甚至是某几种食物成分过敏的情况,建议一方面自己注意观察总结可能的过敏源,一方面尽快去看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通常医生可以帮助安排做过敏源的测试,或者开些广普抗过敏药物。 知道了过敏源之后,在购买食物和食材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包装上的说明书,看清楚或者询问清楚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外出用餐时,也一定要在点餐或饮品时向商家说明自己过敏的食物成分,通常商家都会有建议的替代方案,自己根据自身情况斟酌后再做出决定。
-
“我们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1934年1月所做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的报告中提到的下面的话,在今天看起来任然还有着其现实意义。 “只有最无耻的国民党军阀,才会在他们自己统治的区域内弄到差不多民穷财尽的地步,还会天天造谣,说红色区域如何破坏不堪。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目的,在于破坏红色区域,破坏正在前进的红色区域的经济建设工作,破坏已经得到解放的千百万工农民众的福利。因此,他们不但组织了武装力量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在经济上实行残酷的封锁政策。然而我们领导广大的群众和红军,不但屡次击溃了敌人的‘围剿’,而且从事于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建设,去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的毒计。我们的这一个步骤,现在也着着胜利了。”
-
布鲁日简笔
布鲁日的美,是不需要描绘的,也是无法描绘的。于是,一部类似《杀手没有假期》(in Brugge)的电影,就显得完全多余了。 这座中世纪的古镇,总是让我想起平遥古城。但布鲁日的感觉是沉静的,不似平遥,总像是一颗飘逸于浮尘之上的微粒。 欣赏布鲁日,可以在白天,也可以在夜晚,可以徒步,泛舟,抑或搭乘马车,每种方式的感觉则是完全不同的。疲劳悄悄袭来时,还可以找一家小酒肆坐下来,无论是品尝当地啤酒,还是只简单的一杯咖啡,都会使人放松下来。这时,看风景的人反倒成了街景,任游人喧嚣,马车扬尘,或游船破浪,谁又会愿意轻易走出这幅油画呢。 布鲁日是要被从各个角度去欣赏的,每一条街道你都要游历,每一座建筑你都要端详,每一个店铺你都要发掘,甚至每一种巧克力你都要品尝。年迈的布鲁日却恰似一位娇柔的少女,脸颊上被朝阳映衬的绯红与因见到某人而小鹿撞怀的红润,不经仔细辨别,是难以区分的。 而距离布鲁日不远的Blankenberge,则如Brugge柔软而洁白的裙摆,在大西洋岸边的微风中轻舞着,并讲述着古老而简单的神话,让你遥望着你所能望到的大西洋的最深处,期待着美人鱼婀娜的身姿,直到夜幕催促你。 布鲁日终究会沦为记忆,能够被记忆,却是终极的美。
-
花和南瓜
花和南瓜并不相关,南瓜也并不与花儿相识。 南瓜被人打上了"有机"的烙印,它却说那是它自己的外衣,一件自己买的外衣。 花引来了蜜蜂,人们指点着,议论着,还有人拿出手机来拍照。蜜蜂飞走了,人群也散去了,回到自己的家中讨论着蜜蜂的勤劳和功德,没有人再去在意花的状况,任由花绽放或凋零。 花和南瓜并不相关,人们都在认真地谈论着互不相关的事情,他们都说这才是正确的事情。
-
舍身布施
在读小乘典籍的时候曾经看到过许多讲舍身布施的故事,当时把经卷中的这些描述当作了神话故事,看过了也就放在了那里。 当自己遇到严重的业障无法减轻时,一日忽然想起佛经里面关于舍身布施的那些故事,感觉豁然开朗。自己发心布施的时候,更多地是在关注资财的布施,大概是觉得几率过低,几乎没从来有考虑过舍身布施。是不是会有机会舍身布施是一件事情,而是不是发心舍身布施则是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从未发心舍身布施,那么当机缘就在面前时,自己也不会想到,更不会做到舍身布施。 即便从利己的角度讲,发心舍身布施也是很有裨益的。发心舍身布施,无畏布施,可以让自己不再眷恋命身,增强出离心,减少怖畏,发大慈心和大悲心,无挂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