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剧 四进士 马连良 1925年录音
京剧《四进士》“宋世杰当堂上了刑”唱段。 马连良饰宋世杰,操琴:胡子元,司鼓:方富元。 《四进士》为明代故事戏,又名《节义廉明》,见鼓词《紫金镯》。 剧情讲述嘉靖朝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出京为官,因严嵩专权,共约赴任后不得违法渎职,以报海瑞荐举。时河南上蔡县姚廷春妻田氏(田伦姊)谋产,毒死其弟姚廷美,又串通弟妇杨素贞之兄杨青,将杨素贞转卖布商杨春为妻,杨素贞知而拒,遇毛朋私访,杨春亦悯素贞遭遇,撕毁身契,愿代鸣冤,毛朋乃代写状纸,嘱赴信阳州控告。杨素贞与杨春失散,遇恶棍,为被革书吏宋士杰所救,认为义女,携至州衙告状,田氏得讯,逼弟巡按田伦代通关节。田伦命差役送书及贿赂与信阳知州顾读,夜寓宋士杰店中,宋士杰偷窥其信文。顾读见书徇情,反释被告,押禁杨素贞,宋士杰不平,质问,被杖责逐出。遇杨春,乃教往巡按处上控,毛朋接状,宋士杰作证,田、顾、刘均以违法失职问罪,毛朋判田、姚死罪,为杨素贞雪冤。 马连良、周信芳两位大师均以此剧享名,而风格不同。马连良先生的《四进士》是把原来要四天才能演全的《节义廉明》经过删减集中精华,使之成为一个晚上演完的剧目。
-
昔日有个三大贤
京剧《珠帘寨》中“昔日有个三大贤”唱段可谓脍炙人口,喜欢京剧的人都爱听,也爱唱。 这段故事是通过沙陀国王李克用讲述的,故事主体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但做了加工。剧中李克用描述的是关羽来到古城,在城下唤三弟相见,张飞生疑,怒发冲冠在敌楼质问关羽。而书中则是张飞“随即披挂持矛上马,引一千余人,径出北门”,怒斥关羽无义。故事毕竟是故事,这个唱段中描述的场景是关羽在城下,而张飞在敌楼俯视,与《三国演义》书中不同,但其实也很有空间感和画面感。京剧是带入式的表现,虽然此处没有弟兄相会的表演,只有描述,但仍能使观众在脑海中产生很生动的画面感。马连良先生1923年灌制的唱片中有这个唱段的录音,唱词是“关二爷在城下呼三弟,张翼德在敌楼怒发冲冠”。这两句和余叔岩先生的版本小有区别,只是个人觉得,在城下对应在敌楼,把场景描述得更具空间感,画面更细腻。 在原板转流水之后,唱段进入了高潮部分。听余叔岩先生的演唱,高亢激越,酣畅淋漓,“三通鼓”的部分近乎快板的感觉,听得人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仿佛自己也是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一般,恨不得手起刀落,亲斩蔡阳于马前。李克用这段唱所讲述的故事,和三国演义书中出入也很大。李克用唱的是张翼德为关二爷擂鼓助威,而书中则是张飞要求关羽“我这里三通鼓罢,便要你斩来将“,是要求关羽立表忠心。作为艺术作品,李克用所描述的斩蔡阳的场景还是非常生动的,故事性和戏剧性极强。 马连良先生的演唱没有余叔岩先生的高亢嘹亮,据说当时马先生的嗓子没有完全恢复,所以唱得没有那么高,但颇有其个人风格,唱片也非常畅销。初听马先生的这段“昔日有个三大贤”,感觉没有听余先生的过瘾,但几遍听下来,发现马先生对唱词的处理非常细腻。例如他唱的是老蔡阳的人马“赶到”了古城边,而没有用“来到”,感觉还是很用心地雕琢过了。至于头通鼓时关二爷提刀上马,还是二通鼓时关二爷提刀上马倒不是很紧要,并不影响故事。 这个唱段讲述的时三国故事,但《珠帘寨》并不是三国戏,此处只是李克用借古城会的故事婉拒程敬思的出兵请求,是李克用在讲故事给程敬思听。马先生唱的是“城楼上助他三通鼓”,这样就比较贴切,是李克用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给程敬思听,如果唱成“城楼上助你三通鼓”,采用第二人称,虽然一字之差,那么李克用就入戏了,但观众就出戏了。 经历了五凤楼怒摔段文楚事件后,李克用性格应该也会多少有所收敛,且他是是沙陀国王,身份的原因,和程敬思讲话大概不会非常激动,毕竟他不是说书先生,把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当作营生。从角色的角度看,这段唱在情绪处理上如果只是讲述故事,而不掺入过的的个人情感,可能更符合李克用的任务身份和当时的场景。在这一点上,感觉马先生的处理还是非常妥帖的,也是我非常爱听马连良先生的“昔日有个三大贤”的原因。 京剧《珠帘寨》“昔日有个三大贤”唱段 | 马连良 1923年录音 | 马连良 饰 李克用 | 操琴:胡子元 | 司鼓:律凤山
-
空城计唱词乱议
空城计中“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段西皮慢三眼,谭余杨三派的唱词都是“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东西征南北剿博古通今”。唱词的意思总是觉得有些不通顺。凭阴阳如反掌就能辅保朝纲,听上去这不是诸葛亮,而是西游记里的国师,施些法术就能保国,让人一时分不清丞相和妖道,诸葛亮的髯口莫非是真胡须?如果说通过南征北战了解当下的时局和民风,这倒是能想象,但如何做到“博古”的,就有些费解了。 马连良先生的唱词“凭阴阳如反掌博古通今”,“东西征南北剿保定乾坤”,就合理了。从听过的录音看,马先生对唱词、唱腔应该是经常思考和改进的。例如耳熟能详的“龙凤呈祥”中的“劝千岁”或者是“打严嵩”中的唱段,唱词,节奏都有调整和改进,对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绪的刻画和表现都更加准确。就算是“借东风”中的著名唱段,也是在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艺术应该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进步和走向完美。艺术家应该有勇气做出改变。 京剧《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段 | 马连良 饰 诸葛亮